前言很多朋友对陈毅元帅的真实能力了解不多,在印象中只知道他资历老,参加过南昌起义,和朱德元帅一起率领部队上井冈山,实现了井冈山会师。所以,难免有朋友认为陈毅之所以能成为元帅,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他资历老而已。事实上远非如此,1947年的“鲁南会议和华东野战军整编”这两件事情就完全可以证明:陈毅很有水平,绝不是浪得虚名!陈毅和粟裕1947年1月12日,山野8师攻克峄县后,陈毅就致电中央军委,发出“部队打算继续留在枣庄、临城一线作战。若南线敌军北上增援,则就地歼敌;若敌不来,则就地整训,准备迎接新的大战”的请示。2天后收到毛泽东复电,毛泽东表示:鲁南战役胜利,局面打开,我已夺取主动,敌已陷于被动。若南面敌军未动,全军休整2、3个星期,极为必要。新兵补充是否有办法,俘虏兵可否大量补入部队,先补后训,以期迅速。而事实上,在鲁南战役结束后,南线国民党军的74师和11师等因受到华中部队的牵制,没敢贸然北上,淮北和鲁南暂时出现了短暂的平静局面。陈毅抓住了这个短暂的平静时期,对部队作出了力度极大、效果极好的休整和整编工作,使得部队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了战斗力。部队接连获胜,陈毅为什么这么迫切地要利用这段短期的时间进行休整和整编呢?原因就在于形势变化太快,部队许多重大问题迫切需要解决,要不然就会对部队的作战能力以及根据地的工作造成巨大的麻烦和困难,将会直接削减部队的战斗力。部队存在的第一个重大问题就是,领导机构没能实现统一。两淮保卫战之后,原华中分局机关大部分干部撤退到了临沂,与山东分局合并了;原华东局书记饶漱石结束了在北平军调部的工作,刚刚回到临沂。两地机关需要合并,建立新的领导机构,以理顺管理关系。部队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是,在军事指挥上也没能实现统一。鲁南战役中,虽然山野和华野已经开始联合作战,但因中央还没有明确的任命和分工,在作战时,仍然是两套指挥机构在运行,各自指挥。部队番号也五花八门,这就导致在作战指挥中暴露出许多问题和隐患。部队存在的第三个问题是,作风上出现了许多不良倾向,最严重的就是山头主义和本位主义。有北上的南方新四军,有山东的八路军,大家山头不同,产生山头主义,互相谁也不服谁。南方部队北上到了山东,生活习惯与当地部队有很大的差别,由此产生了不少隔膜和误会。比如,率领一纵的叶飞就说,部队刚到山东时,山东人民群众对我们很热情,但也对我们很惊奇:一奇是我们讲话像鸟啼,好像来了一批外国兵;二奇是个个留头发,好像来了一批学生兵;三奇是很多人盖的是五颜六色的绸面丝绵被或穿着绸衬衣,好像是一批少爷兵。由此,他们质疑我们,这样的部队也能打仗?叶飞说,后来,一纵一些年轻战士接受新事物能力比较强,很快就学会了一些山东话,再配合比划的手势,终于让山东群众弄清楚了我们这支部队是来自出产丝绸的鱼米之乡,穿绸衣、盖绸被并不代表我们就是地主、资产阶级;留着小分头也并不是就腐化堕落。这样,才慢慢消除了对我们的一些隔阂与误会。但南方部队北上到了山东,首先就是饮食上不习惯。大家原来都是吃大米的,在南方人来看,面食就是点心,不能当主食。高粱也只能酿酒,不能当主食。山东群众确实很照顾南方部队,尽量把小米供应给南方部队,在当地人看来,小米是上好的细粮。但是,南方部队的炊事员又不会煮小米饭,就更别提用小米做出各种样式的美味食品了。而且,小米饭里沙子多,吃起来的那种感觉可想而知。就这样,本就对远离家乡北上有情绪,不少战士就说起了怪话:肚子吃得像沙包,打仗都省得做工事了。鲁南战役(油画)而且,一纵因为和地方政府关系没处好,导致几个月内都没能得到补充。因此,叶飞和赖传珠已经多次向陈毅反映情况,提出要去东北或者回华中。在这种山头主义思想主导下,就产生了形形色色的本位主义,有时候,这种本位主义还表现得相当严重。就拿叶飞的一纵来说,下辖3个旅,1旅是苏中的,2旅是苏南的,3旅是浙东的。纵队成立之初,3个纵队各自为政的现象非常严重。1946年2月,叶飞派2旅先接管一个日军仓库,再等纵队后勤部来清点和分配物资。但当时2旅的战士竟然偷偷把物资往自己的部队搬,纵队政治部的干部制止不住,甚至连纵队副政委谭启龙出面制止也不管用。叶飞得知后大怒,火速赶到现场,把负责带队的2旅副旅长给捆起来,2旅的战士们这才吓得把东西丢下跑掉了。当时,鲁南战役大获全胜,缴获的物资堆积如山,这正是壮大部队的好机会,陈毅就下令将各部队的战利品集中上缴野战军总部,再统一调配,并趁此机会组建自己的特种兵纵队。但有的部队又是本位主义严重,竟然不肯把缴获的物资全部上缴,打起了埋伏,搞起了截留。1947年1月7日,陈毅不得不和粟裕、陈士榘、唐亮联名下达《关于一切缴获上交统一处理的命令》,具体规定了各部队可以自留的卡车、吉普车、发报机的数量,并指定了接收的机关和地点。陈毅还召集各部队政委专门开会,责成他们落实此事,再由各政委打条子到有关部门领取物资。但这时候又出问题了,竟然有单位的管理员表示,没有司令员的条子,我不买账。政委去领物资被拒绝,空手而回。陈毅得知后非常气愤,他也意识到了,部队的山头主义和本位主义意见发展到了无组织、无纪律的严重地步,已经到了非整顿不可的地步了!部队存在的第四个问题是,思想和纪律也出现了问题。比如,华中野战军部队北上山东,他们原本在苏中是打了胜仗的,上级却要他们离开家乡来到经济基础差、环境艰苦的鲁南地区,家乡大部分落入敌手,亲人遭受敌人的残害欺压,他们想不通,总想着打回家乡去,很多战士思想出现了动荡。随着部队的老骨干在激烈战斗中不断伤亡,新战士和俘虏兵补充越来越多,由于战事频繁,部队没有得到休整,也没有办法进行深入细致的政治思想教育,部队中出现了不少违反纪律、不尊重地方政府,甚至打骂群众的问题。同时,部队在向山东转移的过程中,又造成了许多混乱。比如,华中野战军部队到山东后,他们拿华中的票子到山东买东西,商店不要。他们很气愤,说,都是共产党出的票子,你们为什么不要?发展到后来,一些伤兵干脆连票子也不用了,见到合作社就直接乱拿东西。在这样的情况下,陈毅越来越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就在1947年1月下旬和粟裕、饶漱石、张鼎丞、陈士榘等人一起开会研究关于地方机关合并以及对华东全军进行统一整编的问题。陈毅联合粟裕、陈士榘致电中央军委,报告了起草的华东野战军整编方案,并向军委作了详细的说明。为了确保部队整编的顺利进行,陈毅等人决定在临沂附近召开了高级干部会议,这就是鲁南会议。会上,饶漱石传达了毛泽东和中央有关时局的指示,指出了全党全军今后的战斗任务;陈毅则在会上作了题为《一面打仗,一面建设》的长篇报告。华东野战军成立陈毅在肯定了山野和华野两大主力的会合以及宿北、鲁南战役胜利的成绩后,向大家提出了在现在这个非常时期,为了执行中央所给的任务,必须完成“一面打仗,一面建设”的双重任务。陈毅指出,提出这个“双重任务”,是为了迅速纠正部队存在的一些缺点,加倍提高战斗力,迅速最后击败美蒋。陈毅对部队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针对部队中存在的不良倾向,号召全军加强团结,建立整体观念,实行统一集中的领导。一定要加强党的领导,加强政治工作,打破山头主义、本位主义和游击主义,加强群众观念和群众纪律,实行“以战养战”和“以战教战”的政策。陈毅严厉批评了有些部队一部分干部产生了严重的骄傲情绪,自以为天下第一,是天兵天将。他指出,这种政治上的盲目性对进步的妨害很大,他严肃提醒,要全体同志赶快猛醒,集中精力进行自我批评,走建立整体观念,实行集中统一的正确道路。陈毅还严厉批评了山头主义、本位主义和游击主义的严重危害,认为这些是妨害整体健全、妨害大局发展、妨害团结进步、妨害胜利的恶劣表现,必须坚决纠正,号召部队建立牺牲一己换取整个人民事业胜利的革命精神。陈毅还号召部队迅速建立起群众观念,他指出,一切为人民打算,为人民着想,帮助人民,体贴人民,爱护人民,是我们军队的神圣义务。离开人民,我们军队不仅创不出什么事业,连生存的条件也就取消了。因此,脱离群众和压制群众是我们的耻辱和罪恶,无论行军还是作战都应该照顾和考虑人民的利益。陈毅还强调要服从党的领导,尊重政治工作的制度,坚决贯彻中央决定,在各级部队中成立党的领导委员会,建立党的集体领导,党的一切决定交由部队首长执行,把过去的首长制度置于党委的领导之下,这才是发扬党的集体领导和民主作风。可以说,陈毅的这篇长篇报告水平极高,是华东我军革命化、正规化建设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完全贯彻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一系列指示,也针对性很强地指出了部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许多具体可行的解决办法和措施,对统一部队的认识、加强部队的建设,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根据陈毅的安排,山东野战军参谋处起草了《华东野战军整军方案》并上报中央,很快就获得了中央军委的批准。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华东部队正式组成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并建立中共华东野战军前敌委员会。新四军、山东军区、山东野战军、华中军区和华中野战军番号同时撤销。此次部队华东部队的整编,是华东野战军正规化建设极为重要的第一步,这次整编,实现了山野和华野两大主力的真正合并,统一了组织和编制,进一步实现了部队作战指挥上的集中统一。此次整编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不久后的莱芜战役中就显示出了华东野战军集中兵力协同作战的巨大威力。综上所述,陈毅以其高瞻远瞩的眼光、卓越的领导能力以及出色的个人魅力,完美地做好了“鲁南会议和华东野战军整编”这两件事情,为加强部队建设、极大地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完全有理由得出“陈毅很有水平,绝不是浪得虚名”这个结论。后来,陈毅能成为元帅,也是完全有资格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